20160904不求自己的利益

20160904不求自己的利益

經文:耶利米書四十:1-6;羅馬書十三:8-10.

題目:『不求自己的利益』

前  言   『愛的債務』是永遠與我們同在無法脫身,是我們每天償還,仍還是積欠的債。』 ~ 俄利根 ~

本會一年一次舉行社區性關懷活動,溫馨中秋聯歡會。邀請樹林地區低、中低收入戶、獨居老人、與弱勢家庭的聯誼會,也邀請附近仁愛、亞東、賀元等醫院前來為區民義診,透過這關懷活動傳送基督耶穌的『愛』給樹林社區,感謝兄姊。

教會的利益在哪裡?教會為這付出的立意又在哪裡?

路加福音四:18-19「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上帝悅納人的禧年。」思考教會推動『一領一‧新倍加』宣教運動的成果,繼續推動新的異象、目標、策略、行動,與裝備,表示『新出埃及不再是談論歷史,而是相信先知的信息。』樹林教會不但有信息;教會本身就是福音的信息。

我們展望『擁有權柄,若能施行必會更豐盛』的宣教看見。在我們世代將過去以前,讓這樹林社區福音化,正是我們的責任、努力以赴的異象。五年來在北大特區已完成的新事,積極建立夥伴教會聯結,超教派使眾教會合一與共榮。

馬太福音九章35-38節「耶穌走遍各城各鄉,在會堂裏教訓人,宣講天國的福音,又醫治各樣的病症。他看見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困苦流離,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於是對門徒說『要收的莊稼多,做工的人少』所以,你們當求莊稼的主打發工人出去收他的莊稼。」主耶穌吩咐當收割的莊稼多,當求莊稼的主打發工人出去收他的莊稼,這是收成的季節,你預備好回應主耶穌的心意嗎?

耶穌的看見:

—-那日!困苦流離,如同羊沒有牧人。

—-昨日,他們在那裡?

—-今日,為上帝的田園預備工人,迫切感,禱告齊心合力。

—-來日,讓流淚撒種,都歡呼收割。

今天經文耶利米書四十:1-6『耶利米獲釋』,在形容一位無我無私,沒有為自己利益著想的人。耶利米先知在猶大國、耶路撒冷城被巴比倫人強勢的攻城掠地後,百姓也將充軍到外邦,他就是被充軍人群中的一同在中途營。無疑受巴比倫的尼布撒拉旦的好款待,並願釋放耶利米得以給他提供選擇:給它一張安全通行證、特殊待遇可以前往巴比倫過亨通自在的新生活,如但以理和其他的朋友被巴比倫王網羅到宮廷內作事;但是,耶利米他卻選擇留在故鄉耶路撒冷,與自己可憐同胞一起生活,欲重建國家。

耶利米對巴比倫有這種慷慨的建議似乎不是很熱衷,經文中得知沒明確答覆,都是巴比倫尼布撒拉旦自問自答。按照常情耶利米的情況與現實的類比,他必定是擁護巴比倫可以被信任、被延攬當官的機會並與巴比倫合作的人。但耶利米非只是擁護者,並非一如往常被稱賣國賊。耶利米畢生以及一切言行活動,乃在於順服『耶和華上帝的話』。上帝的話一直把他擒住、撕裂,對他來說,這一直是真的。所以他拒絕巴比倫給他善意的建議,他願意留在那些苦難同胞中間,他似乎有尚未完成的工作,

在災禍之後他還有著希望與任務。縱使在正遭逢國破家亡被蹂躪的鄉土上,他願與一群被放棄、被剝奪了他們認為不可少的基要信念百姓中間,耶利米仍然『堅持、相信』耶和華上帝。此刻他更期望同胞會更留心聽他說的話。所以他留下在苦難同胞的這邊,與苦難在一起,這是我們稱之『不求自己利益的人』。

不求自己利益的人,似乎是聖經故事的情節,只有聖經中偉大的人物才有的;其實,無論任何世代,我們基督教如仍然有著這樣只站在上帝身旁的先知、基督信徒,如:潘霍華、井上伊之助、葉資、謝緯、德雷莎、甚至我們樹林當中非常熟悉感念的孫雅各牧師娘孫理蓮宣教士………等等等,有更多可紀念的人。正如希伯來書十二:1-4「我們既有這許多的見證人,如同雲彩圍著我們,就當放下各樣的重擔,脫去容易纏累我們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仰望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他因那擺在前面的喜樂,就輕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難,便坐在神寶座的右邊。那忍受罪人這樣頂撞的,你們要思想,免得疲倦灰心。你們與罪惡相爭,還沒有抵擋到流血的地步。」

我們當如何不為自己利益著想呢?保羅在羅馬書十三、四章清楚談到,以債務與債權的分別,定義我們在上帝面前的利益與否。上帝會欠我們嗎?教會也會欠我們嗎?在牧會中有非常多善良的例子,一而再提醒自己、鞭策自己,免得虧欠上帝到不可赦。

研讀《羅馬書》的人,當如馬丁路德一樣認真、細心的讀;並且把教義性的教理,轉為實際性在生活中的應用,是行得出來的生活行為模式。意思:依照信仰良心來順服,而行得出的生活態度,也就是說把『愛鄰舍的事』成為基督徒生活的根本。

《羅馬書十四:7_9》「我們沒有一個人為自己活,也沒有一個人為自己死。我們若活著,是為主而活;若死了,是為主而死。所以,我們或活或死總是主的人。因此基督死了又活了,為要作死人並活人的主。」近日青少年靈修會的感動,一位國一的孩子,單純得在母親面前告訴牧師可不可以收留,我們內心極其的不捨,但他有負責的家長、美滿的家庭,樹林教會也永遠是他的家,只要有耶穌,總是主的人。牧師以這段經文勉勵他『總是主的人』。我們何時曾也誠心誠意向上帝說:主啊!祢可不可以收留我!因我知,我無論如何我『總是主的人』。

如何成為主的人呢?羅馬書經文保羅以納稅的義務來比喻,把納稅成為『債務』的責任去清算奉還。聖經告訴要順服掌權者,甚至說:凡事都不可虧欠當盡義務,以繳納、還債的原則來提醒。然而,經文叫我們「凡事都不可虧欠人,惟有彼此相愛要常以為虧欠;因為愛人的,就完全了律法。」

惟有彼此相愛要常以為虧欠。保羅以還債的比喻談到人們都存這樣愛人的心,自然而然就必會守住摩西的律法、上帝的誡命。原因:人若心存善良要還清愛的債.就不會行姦淫。在肉體的引誘與私情慾火裡,表示相愛還不夠。就不會怨恨、殺人。若以仁慈還清愛的債,會將敵對的人變為朋友,把怨恨成為恩惠。就不會貪心、為非作歹,增加愛的債務。愛可以潔淨一個人的心,使之貪婪消除。

要表現『仁慈親愛』有這麼容易嗎?今日社會唯利是圖、功利主義、現實時代,會讓人躊躇患得患失、困頓為難所付出與價值觀。所以以另一個思考,將『愛準為債來還』,如此,給我們有怎樣的價值觀?成為一位『不求自己利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