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02讓高牆變橋梁

20200202讓高牆變橋梁

經文:路加福音十八章35-43節

這是個很美的故事,三本福音書的作者都記錄了這個事蹟,其原始信息是見證耶穌是大衛的子孫,是先知預言中的救世主,有來自上帝的權柄。也就是說,作者透過這個故事見證耶穌有醫治/再創造的權能。耶穌用話語就能改變,祂就是上帝。此外,對於讀者而言,這個故事不只是述說耶穌所行的神蹟奇事,更能從當中的角色來學習重要的教導。特別是瞎子的信心得到耶穌的讚許,進而得到醫治。

除此之外,我們還能從這個故事中得到甚麼新的亮光呢?。

當我們閱讀這個故事的時候,不知心中是否會浮現以下的疑問:

(1)為何瞎子可以認出/說出耶穌是大衛的後裔~先知預言要拯救祂的子民的彌賽亞?

(2)瞎子的信心如何建立?

(3)瞎子的請求合不合常理?

這些疑問,需要再次細細品味這個故事,才能找到答案。

首先,經文中提到有一個盲人,馬可福音作者特別提到他的名字叫巴底買。他可能從小就瞎眼,為了掙扎過活只能在路旁行乞,以求最低生活需求而生命得以保存、安定,但或許他有更大的渴望卻深埋內心,早已不再提起。他可能從來往人群的對話片斷中聽聞有一名叫耶穌的拉比,很會教導及行神蹟,被稱為”大衛的子孫”(意指先知預言的拯救者)。他就將這個名字放在心中,並且拼湊耶穌的形象,心中許下一個心願,如果有機會遇見耶穌,要祈求最深的期望,就是眼睛得到醫治拯救。但是,無人能帶他找到耶穌,他只能等待。他等待有那麼一天!

有一天,巴底買聽見遠處有一群人走路、談話的聲音,越來越近。他詢問路人,到底是哪位重要的人要經過,原來是耶穌和他的跟隨者。可是,他因生來瞎眼從沒見過也無法觀察誰是耶穌,她如何讓耶穌注意到他呢?他唯一能用的方法就是~大聲呼喊。於是,他意志堅定、顧不得面子的大聲呼喊:大衛的子孫,可憐我吧!但是耶穌的跟隨者制止、斥責,不許他來干擾正在行進中的對話/講道。縱然如此,他卻越發大聲,因為這機會是等待已久、千載難逢,如不把握可能再也沒機會。

終於,耶穌聽到了!耶穌停下了腳步,命令跟隨者將巴底買帶到他面前,溫柔輕聲對他說:你要我為你做什麼?意思是:我在這裡,請轉向我!我願意為你做一些事。請你告訴我你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嗎?巴底買把握時機,雖然肯定被笑”痴人說夢話”,仍大膽說出深藏內心的渴望:我要能看見。在眾人的恥笑中,耶穌讚許巴底買的信心,用”話語”醫治了他的眼睛。而巴底買也以無比的信心、勇敢地打開雙眼,就立刻看見!

透過重述故事,我們學習得到甚麼新的信仰課題呢?

(1)瞎子的等待與抓緊機會

盲人乞丐巴底買,深知自己真正的需要,當機會臨到之時勇敢說出自己的需要,並在應允之中勇敢開啟嶄新的視野與人生。

在恩典之外的人,深知救恩的可貴,因此會懷抱盼望等待,而在恩典臨到之時,更會抓緊機會不放棄。反觀我們在恩典之內人,卻早已習以為常、理所當然,甚至不以為意。是的,我說的是每次能與神親近的時刻/禮拜、各項聚會、個人靈修。這些寶貴的機會,是否因著變成日常而不在意、不用心,而缺乏懷抱盼望與等待的心境來領受不配得的恩典。要知道,一切只因出於上帝的憐憫慈愛。

(2)耶穌溫柔的問話

觀看社會的領導模式,可以略分三個層次:a.我要你做一些事,也就是犧牲下屬成就自己;b.我要為你做一些事,但似乎沒有考慮對方真正需要,看似有為對方做一些事情、行一些小恩惠,但這只為滿足自己行善的慾望或建立慈善的形象;c.我能為你做一些事,以滿足對方的需要為前提,以傾聽、同理心而考量再來的行動,以此贏得人心!耶穌對巴底買說:你要我為你做什麼?明顯是屬於僕人式領導!耶穌成為楷模,教導我們傾聽在付出之前,要站在被關心、需要者的角度去聆聽與體會。

教會宣教成敗的關鍵抑是在此!事工不是坐在會議桌上規劃就完成,而是要先走進信徒會友的家、走入社區部落、走入群眾去傾聽、觀察。教會團契或小組的探訪事工亦是如此,在對話中從”你聽我說”調整為”我聽你說”。

(3)群眾的順服

跟隨耶穌的群眾是值得深思的角色,因為每位基督徒、每間教會也正如跟隨耶穌之群眾的一員。這些群眾,原本不願意美好生活與秩序被改變,也就是說,耶穌的跟隨者可能在無意間成為高牆,阻攔需要耶穌的人親近耶穌。但因著領受與順服耶穌的命令,從”高牆”的角色轉換成”橋樑”的角色,成為人與神之間鴻溝上的連結,將人帶到耶穌的面前。

群眾因耶穌的命令而改變,高牆倒下變橋樑,因著謙卑順服而使人蒙福。當你我每個主日聆聽聖言,是否也讓自己謙卑順服在上主面前,成為使人蒙福的人,成為無牆的教會?

【立志當橋樑】

美好的故事提醒你我更多信仰的功課。願你我在真實生活中,學習盲人乞丐巴底買的等待與緊抓每一次與神相遇領受恩典的機會,學習耶穌的慈心及言語以面對將關懷的人,學習群眾的謙卑與順服以服事廄外的羊群。讓弟兄姊妹之間、親人朋友之間,以耶穌的話語:你要我為你做什麼來彼此對待,成為屬天福氣的橋樑,使人因你得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