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08戰爭與和平

20201108戰爭與和平

聖經:歷代志下三十六:17-23.
題目:『戰爭與和平』

將聖經旨意的和平落實於生活中。促成以色列與周邊國家建交的美國駐以色列大使傅立曼說:「我們正在將聖經旨意以和平方式帶到生活中,願亞伯拉罕的兒子們和平相處。」在歷史中未發現一個以人為君王統治的政權,可解決任何一個民族、社會、政治、外交的問題。進入21世紀世人對將來生活幸福的倚靠,似乎愈來愈加困難,難以保證與預測。面對種種生活變化問題愈來愈加複雜。如何回到聖經話語來確信上帝的慈愛與祂的作為。
歷代志下三十六章,大衛王朝帝國正式滅亡,談到王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是猶太末代君王西底家,眼見以色列國最後一場的戰爭結束猶太帝國的夢想。因君王們連連做惡,不行正道。帝國王朝就起起落落,百姓貧富不均,國家漸漸衰微。
歷代志作者對猶太歷史用廣闊的眼光寫。從人類起源的創造、接續撒母耳記、列王紀同樣的範圍,緊接先知書。作家威爾克看歷代志主題,說明國家領導人的責任。以舊約猶大君王的領導經驗,作為指導原則,各君王比只他們「王冠的重量」誰重。其實,大衛王朝一直存在三種危機:
一、君王詭譎不誠實。沒給上帝理當歸屬上帝的尊榮;反而攘權歸屬自己。不忠的特點是虛偽的拜偶像;這與不聖潔是同等相關。經文:「效法外邦人一切可憎的事。」
二、祭司褻瀆聖殿。歷代志下「倘若你們轉去丟棄我指示你們的律例誡命,去事奉敬拜別神,我就必將以色列人從我賜給他們的地上拔出根來,並且我為己名所分別為聖的殿也必捨棄不顧,使他在萬民中作笑談,被譏誚。這殿雖然甚高,將來經過的人必驚訝說:耶和華為何向這地、和這殿如此行呢?人必回答說:是因此地的人離棄耶和華— 他們列祖的上帝,就是領他們出埃及地的上帝,去親近別神,敬拜事奉他,所以耶和華使這一切災禍臨到他們。」褻瀆上帝的聖殿。
三、百姓藐視先知。上帝的僕人先知,提供給百姓與上帝復和的建言,百姓卻嗤之以鼻的不信,他們嘻笑上帝的使者,藐視他的言語,譏誚他的先見,以致耶和華的忿怒向他的百姓發作,無法可救。
歷代志不但書寫一本替代歷史的書,且還是一篇篇的信息講章,目的是:能使上帝和祂的子民之間培養一份正確的關係。所以,經文大意是以色列百姓面對失敗、審判,與恩典、復興,既是主題【戰爭與和平】。歷代志描述以色列君王統治原是上帝的恩典,是不止息的慈愛;上帝對祂創造的美善心意,也是無法改變。但『人是霸權』:北國以色列的王,世襲原則從未連續傳承過五代以上;王冠和權杖是給有能力奪取的人,是人的霸權產生。『上帝是恩典』南國猶大的王,世襲原則幾乎延續不斷;王冠和權杖是給上帝所賦予的人,由大衛及其後裔擁有;權柄不是藉由人們的功德,乃是藉由上帝的恩典。上帝永恆憐憫與堅定的慈愛,在聖子耶穌基督彌賽亞身份上彰顯,這約的恩典是永恆的,也是我們這屬稱外邦的子民當珍惜與愛慕。這都在信實神的恩典計畫中。
歷代志記載是『越過恐怖,就有盼望』。這場戰爭雖然淒慘,卻也是整個以色列民族,以人為王的君主政治時期最後的戰爭,百姓將要進入一個新和平的時代。要享受和平,必須要有安息。我們的生命都在爭戰、勞苦、忙碌中;能安息是一件幸福的期待。表明上帝的豐盛、和平,不是依賴人的勞苦、功德,利未記25:1.「耶和華在西奈山對摩西說:「你曉諭以色列人說:你們到了我所賜你們那地的時候,地就要向耶和華守安息。」詩篇說「你們要休息,要知道我是耶和華上帝。」以色列百姓被擄可被稱為抵償的時期,成為償還欠上帝恩典的債,所以被擄不是終局,70年後波斯帝國准許被擄者歸回耶路撒冷,證明以賽亞先知所講「有關有一位大衛的子孫『耶穌基督』的復興;『以馬內利』上帝要與我們同在的恩典」。
回頭來看清楚可見上帝應許一切的祝福、智慧、財富、恩典,都在『以馬內利』上帝同在的裡面。這不是在以色列國聖殿重建、獨立復國;而是在世人心中的拯救者主耶穌基督裡。所以,以色列王朝西底家的最後戰爭結束一切戰爭的戰爭;而後,才能擁有真正安息的和平。
王朝帝國毀滅的結局臨到,歷代志竟然不帶感情方式描述。原本期待對於全盛時期聖殿及其事務、和大衛王朝君王譜系有深厚情節的人,應該對國家的敗亡相當痛心;但,相反沒譴責導致亡國的罪,對百姓被擄的語氣居然平淡無奇,甚至樂觀其成。當事人都知道會有一個復興的異象與機會,希望以色列復興後的生活,會比和現在時代所經歷的更偉大。歷代志在經文結尾提到對未來是懷著希望和鼓勵。將與上帝立約的恩慈保留,如從前先人的信仰蒙福在立約中乃保持原狀,這是國家重建復興時一項非常穩固的基礎。這觀念稱為:上帝偉大的應許,就是祂的保證,有三樣的因為:
一、是上帝的子民。「凡脫離刀劍的」稱以色列的餘民,作為上帝子民仍然存留。能明白大衛寶座和所羅門聖殿所代表的內在原則,「人向神」「神向人」關係正確地方,就 一定會有真以色列的再臨,從今時直到時間的末了。這就是一個連續性。
二、是上帝的話語。經過災難依然存留照樣有力又真實。就應驗耶和華藉耶利米口所說的話。指:人民受奴役、地土被荒涼。在任何情況下,凡所發生的事沒有一件事在不在上帝計畫以外。就是上帝在聖經宣告的旨意。祂的話持續被人聽見,也證明是真的。上帝話語活潑而又天天應驗。這是另一個連續性。
三、是上帝的土地。被擄那些年的土地荒涼,從某觀點是一件可怕的事。先知耶利米描述上帝子民不忠。「尼布甲尼撒曾使他指著上帝起誓,他卻背叛,強項硬心,不歸服耶和華–以色列的上帝。」這荒涼卻是上帝所賜正面祝福。經文談到安息日的原則,對舊約時代以色列而言,不只是每七日休息一日,還有土地也應該每七年(休耕)一年。依上帝律法的誡命若受到輕蔑,人民、土地就得「享受安息」。於是,藉由人的被擄與地的荒涼,就可以「滿足以色列七十年」的聖安息,來補足被忽略的誡命律例。
安息的和平《歷代志》三十六章結束前:不是勝利、不是災難;不是光榮的火焰,也不是冒煙的廢墟;不是君王或祭司,聖殿或宮殿;不提政治,甚至連人民也不提;只有寧靜安息的田野、樹林,能重新得力,準備迎接下一個偉大的工作週;而後,再進入安息的和平。
十誡第四誡『當記得安息日,守它為聖;六日內應該努力,做你一切的;工獨獨第七日,就是向耶和華你的上帝來守的安息;此日你及你的子、查某子、奴僕、女俾、精牲,以及惦佇你中間的出外人,一切的工攏不通做,因為六日內耶和華創造天、地、海、及彼中間萬物,第七日就息;所以耶和華賜福佇安息日,設立伊做聖。』
願樹林教會兄姊,禮拜日當做禮拜,敬拜上帝守祂的「安息」,這就是在主耶穌裡面的和平,以馬內利上帝與我們同在。『你們中間凡作祂子民的,可以上去,願耶和華 – – 他的上帝與他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