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31『合群總比孤立更好』

20210131『合群總比孤立更好』

樹林教會 主日禮拜 [講道]
日期:2021.1.31.
聖經:傳道書四:9-12.
題目:

『生命由於死亡,在『日光之下』讓世上一切都成為徒然;但邪惡的存在和死亡是一
樣的殘暴、無情,甚至更悲慘。』~ 柯德納~

舊約三十九卷所羅門王著作佔其三:箴言、傳道書、雅歌。《雅歌》年輕期的寫作,感情洋溢活力充沛。《箴言》壯年期的作品,智慧成熟滿腹經綸。《傳道書》老年著述,經驗豐富閱歷萬千,一字一淚,像白頭宮女憶念前朝往事,亦玉亦金;如過來人指點後輩迷津。
傳道書主張:做好人雖長久不亨通,乃須做好人;做壞人縱使一直都順利,仍不可為。人一生的真正價值,不在乎求自己的功成名就;乃在協助別人成功。若生活貧賤當淡飯自甘、布衣自樂,認為這是上帝所給的份;是耶和華量定的界,都是坐落在佳美之處。所以,主耶穌說: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豐富。保羅說:上帝的國不在乎吃喝;乃在乎公義、和平、並聖靈中的喜樂。能夫唱婦隨,不怨天尤人。
讀傳道書會領悟生命的價值,能屈能伸、怡然自得。不與上帝計較,當敬畏祂;對人厚道,做聖工、奉獻要慷慨。不要只苦苦追逐主所造之物,要趁早記念創造你的主。要在世事的充滿中認識虛空;更在虛空裡尋求充滿。從『人生勞碌』來看這一生,都敘述在傳道書。一章3~11節「人在太陽底下終生操作勞碌,究竟有甚麼益處?一代過去,一代又來,世界老是一樣。太陽上升,太陽下沉,匆匆地趕回原處,再從那裏出來。風向南吹,又轉向北,不斷地旋轉,循環不已。 江河流入大海,海卻不滿不溢;水歸回發源之處,又川流不息。 萬事令人厭倦,無法盡述。眼看,看不飽;耳聽,聽不足。發生過的事還要發生;做過的事還要再做。太陽底下一件新事都沒有。有哪一件事人能說:看吧,這是新的?不可能!在我們出生以前早已經有了。往昔的事沒有人追念;今後發生的事也沒有人記住。」
人在「太陽底下」意思是人在「這世界」裡。傳道書似乎帶有否定、消極、負面的意味,包含幻滅、絕望,放縱慾望之嫌。然而,須明白對人生的觀察,且局限在今世事物範圍內,使人只知道今世界的本質乃是虛空一場。因此對作者來看在日光之下人的全部生活都否定了。任何在這種生活中力求生存的意義與滿足,這做法都受到挑戰。如何讓現今世界能夠成為上帝啟示的媒介,顯出上帝善良、智慧和公義的本性,這樣!人生就必定才有豐盛飽滿的意義。若今世只成世人唯一追求的目標,那麼人生就變得虛空,很辛苦;與之生活在一起的人,也非常無奈、沒有盼望可言。人如果要在日光之下活得有意義、光彩亮麗。只有完全歸向上帝,以敬畏、順服、信靠的態度接受一切出於上帝手的安排,並運用上帝所賜的力量去享受現有的生活。
第四章總主題【欲得反失】來形容:損人利己兩頭虧;階段鬥爭全面苦。特別提及今日社會風氣不夠合作。世界已是地球村,社會該是一片公共園地,應群策群力,共同開闢、栽培、努力、享受。不應你虞我詐,彼爭我奪、勾心鬥角。因此,所羅門王轉身察看,在日光之下的事,得知所說一切都:欺壓,投機取巧、貪婪、謊言、造謠、惹是非,孤獨、自私、自利、偏執,背逆、不合作,無常、顛倒是非、不安全感、失倫理、快變臉。
其中7-8節談起「吝嗇的孤獨人」。經文說守財奴,事事計較、處處自私,不講人情,不拔一毛,造成孤單的局面,以致友離親避。到了急難臨頭,只有仇敵,沒有親朋。作者以三個例子說明孤獨是:快跌倒的人、是冬天過夜禦寒的人、是易受攻擊的人。世事雙雙成對,身軀肢體的健全,如:耳眼鼻、肺、腎、手、腳,兩效能同負一軛。經文簡潔直接的話說,夥伴的形成可有多種,並不侷限婚姻。短短幾句,說到擁有真心夥伴的多重好處,既可相互幫助又可彼此慰藉勉勵。這種彈性持久的向心與親和力,可讓雙方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充滿力量、勇氣。人若想必有此兩心相印的夥伴,則也須要付上相當代價。雖經文無表明,天下是沒有不勞而獲的,世上要取得,就要擺上。不要獨斷獨行、獨來獨往。要互信互讓。在關係上持守承諾,平等互惠。就無所謂的轄制與被轄制的無奈與苦毒。
最後經文強調「三股合成的繩子不容易折斷」提醒我們這股合成之力不僅使彼此獲益良多,而且聲勢倍增。最明顯就是藉著婚姻關係,帶給男女雙方相互的幫補。更是當上帝介入成為第三股時,那麼婚姻就可更永久。傳道書作者的角度,純粹從人的角度、觀點來看,他所持的第三股可能是由婚姻而產生的子女更為貼切。婚姻的目的不只在想要有孩子,有些夫妻不願或沒有孩子;「三股合成的繩子」是加上主耶穌。結婚的夫婦應該真誠信實的邀請主耶穌與當中,才完美圓滿。家庭有著夫妻的恩愛是必須,但得加上主恩的同在,三股互相交織,才不易扯斷。「快樂若與人分享就成為加倍;痛苦有人分擔就減少一半。」從此推演,夫妻的苦樂都需要有主耶穌分享、分擔著,才會幸福、平安。
如何明辨『合群,總比孤立更好,團結,是比分裂更善。』眼見世事的抱怨、質疑,像似吶喊、呼叫;作者表示是世人幾乎自找麻煩,自討苦吃的樣子!因此,我們可從其『日光之上』找到智者的根基—-那就是「敬畏耶和華上帝是智慧的開端。」傳道者雖似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習慣,又刻意把關鍵真理的字留在其間,讓真理能因此水落石出,所謂『撥雲見日』。實際上,傳道書在探詢過程中,已隱隱約約從另一方向抄回來。我們心靈可以接受、願意接受多少挑戰嗎?世人常把自己放在人本主義、世俗主義框架裡;特別,無神論者豈不也只從人的角度,觀察世界、現代的人、事、物,開始他的思考;雖承認有上帝,只是想和上帝保持同樣的距離,因此產生了許多層層疊疊的複雜性;傳道者說這是世人的「自找麻煩,自討苦吃」,是沒意義的。
『合群總比孤立更好』,一旦對傳道書閱讀有基本了解,就不難在其中得到釋放。面對有上帝的真相,人要確信有位真神存在;如傳道者奉勸我們不是憑自己想像,隨意解說。我們乃是來到上帝祂至高至聖之處與祂面對面。傳道書五:2「你在上帝面前不可冒失開口,也不可心急發言;因為上帝在天上,你在地下,所以你的言語要寡少。」人在日光之下(世界的虛空)與在日光之上(上帝的榮耀),要我們明白去面對有上帝的真相,而在基督裡靠著聖靈合而唯一的心志。
單單『在日光之下』全冊傳道書就講了三十次「在日光之下」,既是等同所謂的只在這『世界』裡。柯德納:生命由於死亡,在『日光之下(世界裡)』讓世上一切都成為徒然。日光之下人的一切勞碌,果然盡都是「空虛」;人若離開『日光之上』的榮耀,他視野的世界觀就必走入「世俗化」的空虛。傳道書三:11.「上帝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裡。然而,上帝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參透。我知道世人,莫強如終身喜樂行善;並且人人吃喝,在他一切勞碌中享福,這也是上帝的恩賜。我知道上帝一切所做的都必永存;無所增添,無所減少。上帝這樣行,是要人在他面前存敬畏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