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12每早晨都是新的

20210912每早晨都是新的

聖經:耶利米哀歌三:19-41.

題目:『每早晨都是新的

 

「以色列民是靠記憶和盼望而存活,舊約聖經整個故事的特質,都在宣告這真裡。」

~萊特(Christopher J.H.Wright)~

耶利米哀歌是先知耶利米哀悼耶路撒冷城的淪陷、聖殿被焚毀、百姓被擄掠,經文充滿悲傷與哀怨,為著錫安的恥辱感到悲哀。一般在先先知書中很難找到金句,讀經、背金句的流行,常止在找合乎自己心意的經文給自己信心。假如沒信心時,就好像都沒有甚麼金句了。世人常以政治性思考看事情、看社會,甚至看教會。期待信徒以聖經來思信考,看事物、看教會。所以真正得著上帝的話,當鼓勵信徒讀聖經、查考經文目的給自己信心,從聖經中得到的信息以文字留在自己靈修筆記上。

耶利米為耶路撒冷聖城哀悼、怨懟、求恩、預言、祈禱。『聖城』這首歌表示:「看見一個新天新地;因為先前的天地已經過去了,海也不再有了。又看見新耶路撒冷的聖城」。是唱新希望的歌。先知耶利米以血、以淚寫這首哀歌。他目睹耶路撒冷毀滅的慘象,眼見巴比倫王殘殺西底家王的眾子,剜了王的雙眼,焚毀王宮,將平民百姓任意宰殺。先知為著上帝選民的遭遇,從哀歌中發出如箭穿心的悲嚎。針對聖殿被毀先知卻在哀歌中提出疑問、也找到答案。先知求上帝看看猷太人的苦難,質問上帝為何讓這些殘酷的事,如人間煉獄的發生。追問中,先知承認自己與百姓的悖逆、過犯都得罪上帝。當認罪悔改後以色列就重新找到生命振作的力量與勇氣。

當世人遭遇苦難時,是可以從哀傷走到盼望的;是可以逐漸鍛鍊出堅忍的心志而心存盼望。耶利米先知哀歌結束時,展望一股未來的新氣息,勇敢期待上帝在歷史及世人中給予將來、及將來子孫新而又新的盼望。耶利米哀歌三:19-25.「(新譯)想起我的痛苦和流浪,簡直是喝苦澀的毒藥。我不斷地想這些事,我的心靈沉悶難言。 但當我想起另一件事,我的希望又重新燃起。上主的慈愛永不斷絕;他的憐憫永不止息;像晨曦那樣清新,像太陽的東升那樣確實。上主是我所有的一切;我把希望寄託於他。尋求他,信靠他的人,上主施恩給他們。」

中東地區的民族,時常出現對國家、土地、人民哀悼的詩歌。為某城市因遭受戰火催殘,人民逃難、妻離子散,詩人公開表達他們的哀怨與悲傷。耶利米之哀悼內心難以言喻的哀傷。猶太傳統政治思想,是因聖城耶路撒冷必為上帝永遠的保護,永不毀壞,耶路撒冷卻被摧毀,猶太這句「錫安永不動搖」的理想因此破滅了。所以當傳統意識形態崩解,也給猶太人帶來信仰很大的挑戰,如何走出失落的衝擊。事實,哀歌對猶太信仰有深沉的影響,先知所留下的話語,是民族落難、悲慘歷史。但先知的信仰卻開啟百姓信心的盼望。

耶利米哀歌三:23.「主的仁慈,每早晨都是新的。」經文中重複出現先知的訴苦,往往受到先知情緒的起伏而變化。哀歌短短的五章第三章是盼望、信心的經文,其中《22,23節》是經文的中心信息:「我們不致消滅,是出於耶和華諸般的慈愛;是因他的憐憫不致斷絕。」「每早晨,這都是新的;你的誠實極其廣大!」每次唸這經文時,我們與猶太人的感受又是如何?曾否想過,這首詩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寫出來的呢?難想像!只能形容耶利米流淚、哭泣,極度悲傷與痛苦,甚至眼睛似乎失明。但是,他仍能

對上帝唱出頌讚、敬拜、讚美的詩歌。因為,先知他不止看見過程,還能知道最終的結局,是上帝的慈愛、公義必:拯救祂的百姓,審判悖逆的仇敵。

1.

從經文解釋中,我們對遇到苦難是要有記憶與盼望,要先緊緊依靠信仰來過關。猶太人靠著記憶和盼望存活下來,這是舊約聖經整個歷史故事的特質,都在宣告這真理。回顧上帝在歷史中所行所做,展望上帝成就祂所應許的事,藉此應許鼓勵我們。上帝不斷保證要我們為未來的路繼續往前走。真理的記憶與盼望是要刻意堅忍,咬牙切齒、痛下決心從腦海裡再撈上來的記憶,這是意志的行動,非情緒的反應。

聖經說我想起這事,心裏就有指望。好好想一想!這裡使整章信息轉變為肯定語氣的關鍵。當在煩惱掙扎時,沒有什麼東西比在頭裏更沉重,有時連要睜開雙眼都需極大力氣。若決心要面對就當以意志來肯定自己的信仰,靠毅力付出行動。經文說「我想起這事,心裏就有指望。」是甚麼事?是聖經說「我們不致消滅,是出於耶和華諸般的慈愛;是因他的憐憫不致斷絕。」任何事情當你讓上帝的名進入其中,事情就會轉變;一但你呼求主名,你就想起上帝與你立的約,在各方面所顯示祂的慈愛。因此『每早晨,這都是新的;祢的誠實極其廣大!』

上帝的特性包括祂是永恆的神。23節我們將上帝『諸般的慈愛、憐憫』轉為每日更新的提醒,將『每早晨,這都是新的』回到上帝偉大的誠實裏,這句金句會能力相信是應該的;可惜世人,甚至連基督徒在苦難的綑綁中忘記了。基督徒個人或群體遭受苦難、危險時,在我們心中深存的這記憶及盼望,便成為信徒個人靈修或群體禮拜所吟唱的聖詩,能將遭遇的創傷轉為更新的盼望。這段經文先知帶我們懇求,與我們一同走出暗夜。

透過經文,我們思考今日所謂『後疫情時代』,學者建言後疫情時代『後』字是個『回不去!』的時代,再來的世界已不一樣!後疫情時代的未來我們的生活可能發生哪些改變?新冠病毒的肺炎雖然不是人類歷史上造成最多死亡的傳染病,卻可能在不遠的未來要徹底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乃至全球化的進程。從微觀生活層面來看,舉凡人們的社交方式、飲食習慣、娛樂型態,甚至工作模式,都因這次疫情產生長久的改變。從巨觀全球層面來看,這次疫情也會讓全球的產業產業鏈重新洗牌,打亂過去全球化所形塑的世界秩序。因此《關鍵評論網》 試圖從COVID-19對各行各業的影響開始,重新描繪出疫情過後的世界。包括日常生活的飲食、娛樂、醫療、交通,到國家層級的產業、國防等領域,初探「後疫情時代」可能的百工群像與生活樣貌。

當群聚變成一種不可能、外出成為非法行為,要關閉場所營運成為幫助遏止病毒的必須,人與人面對面的交流受到威脅。我們教會實境聚會又該如何面對?或許是我們的生活轉折都只放在後疫情時代的一般政治性的思考。教會信仰上要有先知性的思考,要在信仰裡看見自信與更新,如耶利米先知呼籲世人當回轉轉向上帝。後疫情時代的福音,應該在宗教信仰的歷史中看見曾有所謂『恢復、歸正』的時候,甚至『返璞歸真』式的回歸到上帝原來的創造中。

『每早晨,這都是新的!』每一個新的日子都有更新的經歷,有更新的希望。在信心體驗中常有新的感受,將這事實轉為每一日有更新的提醒。『每早晨,這都是新的』回到上帝偉大的誠實裡,我們不致消滅是出於耶和華諸般的慈愛;是因祂的憐憫不致斷絕。先知最後強烈的禱告《五:19-22.》「耶和華啊,你存到永遠;你的寶座存到萬代。你為何永遠忘記我們?為何許久離棄我們?耶和華啊,求你使我們向你回轉,我們便得回轉。求你復新我們的日子,像古時一樣。」先知提醒我們,上帝有慈愛、憐憫,『每早晨,這都是新的!』;先知對上帝有絕對的信賴,而且前途充滿希望,『祂的誠實極其廣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