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01荒城之罪

20160501荒城之罪

經文:以賽亞書二十四:1-13
題目:『荒城之罪』
黃旭正牧師

日本一首民謠『荒城之月』,描述春天高樓賞月圓,當時百花滿山開。卻懷念當初的代誌,哀怨目屎滴看見荒城明月仍照人窗,道出詩人被舊城遺跡喚起的惆悵。作詞:土井晚翠、作曲:瀧廉太郎,在荒城之月的歌曲:或嘆人生,或傷離別,或思佳人,或憶兄弟。對月長嘆從來就是中外古今皆然的悲情場景,這種悲情裡有一種會心的美感。《荒城之月》歌詞和曲調也是惆悵,意境悲涼,表達了作者對人生無常…。
『荒城之罪』城市之所荒廢,它是有罪的嗎?以賽亞書二十四章的主題說『那時代即將會來臨!天地要荒廢。』
上帝因世人的罪,連帶著土地、洋海、田園、城市也都受懲罰,都變為空虛、都荒廢!這樣合理嗎?先知過去談到猶大、以色列國的遭遇,是因周邊列國的起落、盛衰,而引起的苦難。是上帝也許容允亞述、巴比倫、埃及、羅馬等,這些帝國強勢國家的掠奪、侵占、殖民;甚至把以色列國家消滅亡國,也許這是上帝所允許的。事實也是因猶太人離開上帝、背棄與上帝所立的聖約。如上十八章經文的描述:「耶和華上帝對我這樣說:我要安靜,在我的居所觀看,」上帝單不做作聲,以色列民的命運就在列邦列國的控制、欺壓之下。
今天經文釋義以色列的情形又不同,而且情況更糟糕!聖經說「看哪,耶和華使地空虛,變為荒涼;又翻轉大地,將居民分散。」看哪!土地、田園都空虛,變為荒涼。地上悲哀衰殘,世界敗落衰殘;地上居高位的人也敗落了。地被其上的居民污穢;因為他們犯了律法,廢了律例,背了永約。所以,地被咒詛吞滅;住在其上的顯為有罪。地上的居民被火焚燒,剩下的人稀少。這荒廢是因為大地被在其上的居民污穢,他們犯了律法,廢了律例,背了聖永約。
整個世界的歷史、地理,很清楚表明是由一族聖地選民『以色列』到『周圍列邦帝國』,而後遍及『全人類、全世界』。在此先知已經把上帝的創造,上帝的管轄,上帝的主權引述、遍及到巴勒斯坦、以色列民以外的地區,就是全地、全世界的。因此,這報應不單只是在上帝選民以色列而已;更是遍及外邦之地、萬國、萬族與萬民都受影響,連無辜不犯罪的大地、自然都受遭殃的。
經文說「所以,地被咒詛吞滅;住在其上的顯為有罪。地上的居民被火焚燒,剩下的人稀少。新酒悲哀,葡萄樹衰殘;心中歡樂的俱都歎息。擊鼓之樂止息;宴樂人的聲音完畢,彈琴之樂也止息了。人必不得飲酒唱歌;喝濃酒的,必以為苦。荒涼的城拆毀了;各家關門閉戶,使人都不得進去。在街上因酒有悲歎的聲音;一切喜樂變為昏暗;地上的歡樂歸於無有。城中只有荒涼;城門拆毀淨盡。在地上的萬民中,必像打過的橄欖樹,又像已摘的葡萄所剩無幾。」
所謂:荒涼之城,荒城何其有罪呢?大地、自然、田園、城牆、建築物,受造之物會犯罪嗎?
二十四章預言整個世界荒廢的情景,它引用「重返混沌」那『亂』的主題。萬物又回轉到上帝創造前的殘景。大地要整個荒蕪、所有社會秩序將完全的瓦解,只因人們違背了上帝和挪亞所立永恆的約、因世人污染了受造的天地萬物。連帶使城市成為『荒涼之城』,就是今天要探討的主題何為『荒城之罪』。
聖經這城原指稱是一遍混亂的「耶路撒冷城」。經文17-20節引述連太陽、月亮都暗淡無光,解釋它們『蒙羞』、『慚愧』著,好像整個宇宙、星辰、天地、萬物都崩潰的殘局。在此明顯只有一個原因,就是地上萬民、君王,及靈界天上的使者都要因為他們的墜落、敗壞,而宇宙、全地被遭受懲罰。
這裡給我們一項陳明,若對這世界沒什麼好的指望,別以為我們只要獨善其身,跳脫這敗壞的社會、人性、罪犯,我們就能安然無事,仍然享受上帝的天地、自然、萬物。事實不然,經文中清楚的顯明,這種奢望是不可見的。除上帝以外,受造之物都沒有永恆、可靠的。所有的受造物和整個社會制度、人類與之身心靈,都將接受上帝徹底的加以淨化、回轉。
唯有創造者永恆的上帝,那自有永有者是昔在、今在、永在的神,祂才能制止、翻轉這事。上帝審判大地猶如『洗碗』一般,把它傾倒、用菜瓜布刷掉污穢的、在用清水沖沖,再沖沖,在上帝審判作為的手中,就這麼簡單。唯有上帝本身才能成就這事。所以人類免去審判的盼望必定只能以榮耀上帝為中心。
先知仍號召上帝的百姓當歌唱讚美,說:榮耀歸於義人。
先知感嘆說「我消滅了,我有禍了!詭詐的行詭詐;詭詐的大行詭詐。地上的居民哪,恐懼、陷坑、網羅都臨近你。躲避恐懼聲音的必墜入陷坑;從陷坑上來的必被網羅纏住;因為天上的窗戶都開了,地的根基也震動了。地全然破壞,盡都崩裂,大大地震動了。地要東倒西歪,好像醉酒的人;又搖來搖去,好像吊床。罪過在其上沉重,必然塌陷,不能復起。到那日,耶和華在高處必懲罰高處的眾軍,在地上必懲罰地上的列王。他們必被聚集,像囚犯被聚在牢獄中,並要囚在監牢裡,多日之後便被討罪。那時,月要蒙羞,日頭要慚愧;因為萬軍之耶和華必在錫安山,在耶路撒冷作王;在敬畏他的長老面前,必有榮耀。
從教會神學,關懷台灣的生態與我們的環境』,生命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認知,我們關心的事務會與我們生活環境的認知有關。
所謂『生態神學』Ecologt』:從經濟學的Economic加地球earth,『管理地球的科學』。什麼是『神學』,字眼嚴肅;其實『有信仰,即有神學』。神學在上帝、人、大自然的三項互動。上帝是永恆存在的『創造主』,是主宰、審判、拯救。大自然是受造的『被創造』,是靜態、受管理、被動、知善。人是被設立的『受製造』,人是有限、有靈命、能主動、產生文化、科學,有自由意志。
而『神學』是有信仰的人,在上帝的恩賜與信仰良心下,可助人革新與反省,啟發人與大自然再建立新的關係。今天世人已遇到生態的反撲,危機的時代。愛自然與環保運動的良知是基督徒更應有的責任與使命。『反樸歸真』的生活走向天然新選擇的世代。然而基督教要更謹記的是『宗教信仰的復興』。
羅馬書八:18-30『我們得救是因著盼望』,羅馬書「熱切的盼望」,保羅形容一個人伸長了脖子,熱切的搜尋地平線上的第一道曙光。對保羅來說『生命不是厭倦,被擊敗的無奈;生命是個充滿了悸動、鮮麗的盼望。』基督徒處在人的景況中,〈在內〉:他得與他自己的罪性爭戰。〈在外〉:他得與生活在死與敗壞的世界中。
雖然如此,基督徒仍不只活在世界中,他也活於基督裡。基督徒不只看這世界,他望穿世界,注目在上帝。基督徒不只看到人類罪的結果,他更看到上帝的恩典和愛的能力。因此,基督徒生活的主調,永遠是『希望』永不失望的。基督徒等待的不是死亡,而是生命,是與基督同復活得永生之盼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