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14.21
90週年慶典事工–「尋根再出發」

90週年慶典事工–「尋根再出發」

2017年10月14日 ‧ 10月21日

緬懷過去上帝在樹林教會的恩典作為

對上帝在這世代的呼召作出回應

繼續往傳揚基督救恩的異象邁進


2017年10月14日
[核心領袖尋根行動]

10/14樹林教會核心領袖遊行至1927年開始的佈道所與1929年講義所舊址,

並就地宣告福音要遍滿樹林地區,主耶穌要永遠掌權這地!

更多照片–>


2017年10月21日
[尋根再出發]

10/21於淡水教會開始,走訪於北部傳教的馬偕牧師起初設立之禮拜堂、醫院、學堂….等足跡。緬懷前人灑種的辛勞,帶出我們接棒行走的異象。

更多照片–>


尋根之旅歷史人物介紹(一)–《馬偕牧師》

喬治•萊斯里•馬偕 George Leslie Mackay

生於1844 年3 月21 日,加拿大安大略省牛津郡左拉村人,漢名偕叡理。其父母是蘇格蘭人,於1830 年移民至加拿大。西方歷史學者以「寧願燒盡,不願朽壞」讚賞馬偕的一生。

馬偕就讀師範學校,擔任小學老師有六年之久,後進入大學及神學院深造,1872 年3 月7 日年僅27 歲的馬偕在李庥牧師(Hugh Ritchie)的陪伴下,於3 月9 日抵達淡水。此後開始了他的佈道工作,在淡水、五股坑、新港社、和尚州等地相繼設立教會。同時,馬偕也在自宅展開免費醫療工作,教導民眾公共衛生知識,為人拔除蛀牙,贈送瘧疾特效藥,治療腳膿瘡。並由國外輸入蔬菜種子,介紹給農民種植,還大量傳授西洋科學知識。

 

1878 年5 月27 日與張聰明女士結婚。1879 年馬偕牧師建立一座全新的醫館,並命名為「滬尾偕醫館」以紀念「馬偕船長」。1882 年7 月21 日牛津學堂落成典禮。1883 年至1888 年間,他宣教工作重心放在葛瑪蘭平原的平埔族上,1890年更南下到花蓮地區,從此他的足跡遍及臺灣北部各地,其名聲無遠弗屆,不論信徒或非信徒,提起「鬍鬚番」無人不知。

1900 年5 月,聲音開始沙啞,經診療後斷定為喉癌,1901 年6 月2 日病逝於淡水寓所,享年58 歲。依照馬偕的遺言,其遺體安葬於淡江中學後面他私人的馬偕家族墓園。為感念這位為台灣犧牲奉獻的牧師,淡水有一條街道命名為「馬偕街」,並在馬偕街口塑建馬偕頭像,成為馬偕傳教歷史的重要史蹟。


[宣教巡禮]

地點 : 淡水基督長老教會禮拜堂 

負責牧師 :  鄭浚豪牧師

 

景點特色—馬偕登陸處

「馬偕藝術銅像」位於淡水郵局後方河岸處,由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王志文教授所作,銅像設計為馬偕上岸的意象,又稱「馬偕上岸處」。馬偕博士手捧聖經跪在地面上禱告,位於他身旁的是他搭乘而來的小船。1872年3月9日下午3時,加拿大宣教士馬偕牧師(Rev,Georgelie Mackay)搭「海龍號」由此登陸。自此以淡水為其宣教、醫療和教育之基地,並擇淡水為家,在此娶妻生子,死後埋骨於斯土。
馬偕藝術銅像是台北縣政府補助淡水鎮公所辦理的「藝術街坊發展方案第二期工程」第一階段的項目之一,藉由對淡水這片土地有所貢獻並建立深厚情感的外籍人士─馬偕博士的溯源,鋪陳出淡水在地居民與遊客透過融入新創意、建構新淡水以延續淡水在地歷史傳承的精神。

 

景點特色–滬尾偕醫館

屬市定古蹟,1872年馬偕博士來台行醫傳教,為馬偕親自設計,由於西醫療效快,馬偕博士和其助手又熱忱而大受歡迎,隔年即設立滬尾醫館,是臺灣北部第一所西醫院,1879年一位同姓馬偕的美籍婦人,為紀念逝世不久的丈夫馬偕船長而資助,蓋了中西合璧的醫院,即為今日所見的滬尾偕醫館。後因馬偕博士辭世曾關閉,直到1906年加拿大宋雅各醫師來臺而重啟偕醫館,直至1912年臺北馬偕紀念醫院落成,滬尾偕醫館才功成身退。

 

景點特色–淡水長老教會

1872年3月9日,英屬加拿大籍的海外宣教士馬偕博士(George Leslie Mackay)登陸淡水,淡水基督長老教會便以此日為該教會的設教紀念日,設立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馬偕透過洋行的幫助租得一間民房,其位置大約在今日的馬偕街24號後方,是當時英國租借區的邊緣,馬偕以此來吸引並接近民眾,那也是淡水教會設教之初的聚會地點。發展至今日,淡水教會成為了強而有力的地方教會,也是淡水地區指標性的教會。

 

 

 

 

 

 


[最後的住家]

地點  淡江中學宣教師墓園 

負責牧師  熊長旺牧師 戴碧璟牧師

 

景點特色–馬偕墓園

1901年(明治34)6月2日,馬偕因喉癌去世於淡水,年58歲。馬偕在臺灣近代史上佔有相當的地位。馬偕墓位在新北市淡水區文化里真理街26號淡江中學後方,此處是馬偕博士家族墓園,得以安葬於此墓園者多為其家人與嫡系學生。此處原為淡水外僑墓園,馬偕逝世後家人遵其遺囑,以一堵圍牆將其墓與其他洋人之墓隔開以表明馬偕為臺灣人。墓碑較高者(如燭臺)是馬偕的墓,右邊是妻子張聰明之墓,左邊是其子偕叡廉夫婦(他們在 1914年創淡江中學),外圍則是學生、姻親之墓。


[聖樂讚賞]

地點  真理大學大禮拜堂 

負責牧師  王榮昌牧師

景點特色–真理大學禮拜堂

真理大學禮拜堂落成於1997 年11 月9 月,為紀念該校由淡專升為淡水學院,到今天成真理大學,而將最早的「第一教室」拆除沿山坡改建,由於四圍都是知名古蹟,設計風格考慮到與新舊相輝映,而榮獲86 年最佳建築師設計獎。禮拜堂建築造型也突顯基督教教義,如重複使用尖拱造形,仿一般歌德式教堂扶壁向上層層退縮。東西兩側對稱尖塔,又有台灣教會傳統建築的餘韻。

尤其以周圍配以迴廊繞成半戶外空間,除遮陽、擋雨、採光和疏散等功能外,也可眺望淡水河、觀音山之美景。禮拜堂有小二廳(大堂可容1200 人),內設大小兩部管風琴。禮拜堂前有楊英風大師所設計的美麗花園,至假日遊人如織,頗具歐洲大學名校之風味。教堂左前人文學院前方有馬偕來台60 週年紀念碑,是長老教會重要古蹟。

景點特色–真理大學管風琴簡介

本管風琴是由荷蘭管風琴大廠─PELS & VANLEEUWEN(佩爾斯)以純手工打造, 歷經兩年(1996-1997)建造而成。音色:柔和、溫暖,音的色彩豐富,悅耳有力。

大禮拜堂管風琴共有45支音栓,59組音管組合,3240支大小音管,音管分為合成金屬音管及木質音管。外殼為堅固的桃花心實木製造,內部並有鋼筋結構體防震設計,高 10.90 米(約四層樓高)寬8.30 米,總 重 量:10.30 公噸。本校之管風琴為台灣全國第一高,第二大(僅次於台北國家音樂廳),同時也是全國第一座裝置 32 呎音管之管風琴。

 

景點特色–與新莊長老教會淵源

新莊教會呂阿家傳道來到樹林教會協助開拓事工,也是本會第一位傳道。開拓的路篳路藍縷,環境太艱難,1927年到1952年間面對戰爭、日本的統治,樹林教會受到逼迫以至於聚會停止、沒有牧者等困境。但是即便教會面對戰爭、苦難、貧困,教會卻存在在上帝的手中,所以戰爭、刀劍、逼迫、擾亂,都不能敵擋上帝的宣教。因著上帝的僕人新莊教會劉約翰牧師的堅持和使命,當他目睹這間已漸有起色的教會,無論如何不能因困難而任其消滅,於是他又來到樹林教會,幫助教會繼續聚會,讓快熄滅的燈火繼續點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