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堂和建造

 

尋找腳蹤文/ 蔡晴甫


  我在樹林長老教會至少有65年以上,但建堂怎麼那麼陌生,回頭看一下歷史才發現 是生錯了時候,教會40週年獻堂時我25歲,剛當三年兵回來,在這之前算是小孩,50週 年我35歲是剛任職,70週年我55歲,這期間有購地建教育館、增建電梯等等,但都有長 輩擔當,到了北大開拓、現在的建堂,我又太老了。

雖在建堂印象卻是一片空白,但在上帝的恩典下我享受在教會被建造,平凡如我能在教會和不平凡的人一起服事,真是感謝主!記得在博愛街教會上主日學時,地板是泥土的、窗戶是用板子一塊一塊崁入窗斗的,門的底部是利用酒瓶底的凹度,把上面木頭 挖洞,門扇鑲進去後可以活動開關,那是12歲以前的印象。1952成立青年會時是游柄全 長老年輕時期,當時我是跟班的,他們為了建堂收酒干、洗酒干等等,當時青年會也是聖歌隊,同時也參與教會很多事工。

  再談談1954年日式別墅型的教堂,一座方型的建物且堅固的房屋,前面有很大的空地,從圍牆門進來有一棵很大的含笑 花,必須繞過才能到主廳,也就是聚會的場所,右前邊是徐牧師的房間、右後是書房,左前面是會客室、左後是牧師嬤的房間,大廚房、厠所、晒衣場,學生宿舍都 在後面,右面也有一塊很大的空地,左邊有一棵大榕樹,學生教室有時當副堂用, 可想而知當時聚會的地方實在很小,而當保母班同學一起敬拜時更容納不下。於是就在花和房子中間搭個屋頂、兩旁用塑膠布遮風雨,當時教會四面都是田,冬天冷、夏天熱、雨天悶,這是當時敬拜的情形,於是看見建堂的需要,我父親蔡金鐘也是建堂委員之一,他 非常積極參與建堂事工,但當1966年5月啟用感恩禮拜時,我父親卻在同年元月4日過世, 這是令人難過遺憾的事。

 

  在建堂期間不得不提敬愛的徐牧師,他總是默默的做些雜七雜八的工作,特別是當時 水泥灌漿後為了讓它不會有裂痕,他在夜深時仍時時觀看並在屋頂灌水好讓水泥能平均的 乾燥,還有很多感受講不完,總結他是一位「行道」的牧者。

 

  建堂對我來說像是另外的世界,但60幾年的教會生活大概也沒有人能像我如此多采多姿,在恩典中受建造。從主日學到青年會、聖歌隊、主日學教員、校長、長執、小組長、牧區區長等。在保母學校那段日子我們必須在禮拜、禱告會中翻譯,我們必須對聖經有點熟悉,也要很快翻到聖經節,同時通用台語俗語也要略通,這經歷使我在日後上台時不會怯場,謝長老當主日學校長時經常用教學相長來勉勵我們,主日學也是提供我成長學習的好 環境,在保母班時期剛好我們正推動野外主日學,所以也讓她們有實習的機會,當時計有潭 底、山佳、彭厝、溪州等處,之後兒童合唱團比賽每每得冠還迫使中會停辦這項比賽,而每年夏季學校後的露營是大家所期待的,還有自行車之旅也是難以忘懷的。

 

日式別墅教堂(白色教堂興建前)

 

圖為日式別墅教堂時期的庭院,空地為搭雨棚敬拜之處,圖中人物左至右依序謝英皆長老、蔡金鐘長老(作者父親)、蔡澄甫長老(作者大哥) 、徐文治牧師、池善蒲長老。

 

圖為日式別墅教堂外觀,圖中人物為作者(左)及 張義鷹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