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3月13日 叫他、問他、應允他

2016年03月13日 叫他、問他、應允他

馬可10:46-52 / 聖詩:266 ; 184 ; 398 / 啟應:18

緒言
對「神學院」最普遍的認識就是:培養傳道人的學校,而神學生就是受栽培、造就日後要獻身傳道的人。要成為神學生要有受呼召的體驗,學習作為神學生要甘心樂意決志,奉獻自己為主所用。為主所用要學耶穌宣揚與見證福音,也要學耶穌走入人群遍行憐憫照護醫治貧病,更要學耶穌不迷失於群眾擁戴,不屈就投眾人所好,而是勇敢獨對行所當行,言所當言的信仰品格。

1.叫他
巴底買急欲見著耶穌,聲嘶力竭的吶喊,干擾了周邊的群眾,遭到旁人制止。他並不因此退卻益發大聲。巴底買的吶喊不是宣洩情緒,或是隨人鼓動的熱情狂熱,他不是來看熱鬧,而是為把握自己的生命得到改變的機會而奮鬥,雖然周邊面對群眾的斥責,依然不退怯。耶穌在眾人喧鬧聲中,聽見巴底買的聲音。祂聽到巴底買為生命的苦情求耶穌憐憫的聲音,當然也聽到圍觀的群眾對巴底買斥責的聲音。耶穌從人馬雜沓的聲音中,辨識出巴底買的聲音,獨排眾議呼叫巴底買近身前來顯然耶穌選擇與巴底買站在同一陣線,群眾受到耶穌表態宣示立場的影響也改變對待巴底買的態度。

2.問他
當瞎眼的巴底買來到耶穌跟前,耶穌主動問他:「要我為你做什麼?」開口「問」是建立關係的開始(問名、問路、問電話),更是深化關係的途徑(問安、問好、問候)。有關係的雙方如果彼此不聞不問,表示這關係必然 出了問題。「問」也是改變處境的起點(豁然開朗、茅塞頓開)。 一般而言,問的一方通常是有求於被問的一方,或者說,被問的一方比提問的一方有較多資源與優勢(例如:陌生人問路,學生問老師)。然而當提問者主動開口跟被問者說:「要我為你做什麼?」英文說 May I help you– 不是你來請求我,而是我跟你開口,請你讓我可以為你做一 些事。這供需關係雖然不變,但是卻是擁有優勢的供給者,向相對劣勢的需求者謙讓開放的善意表現。

「要我為你做什麼?」意即(我向你開放)你來要,我來做。這是一種將對方納入自己的生命領域,也將自我交付對方生命關懷的人格關係互動,而非只有供需關係的對話。耶穌說「《要我》《為你做》什麼?」耶穌不是明知故問,而是基於人格性的關係(I-Thou) 祂向巴底買開放,主動探問、接納他的苦情,安撫他的情緒,平復他內心的忐忑並醫治了他。

3.應允他
巴底買終於突破眾人的封鎖,得到耶穌的醫治。耶穌跟巴底買說:「你通得到看見,你的信有救你!」耶穌公開宣告巴底買的醫治來自他的信心,也照他所提出的要求應許他得到看見。這個宣示指出醫治的神蹟來自信心的奮鬥(信心是ㄧ場戰役而不是一門學問),但是得救;得醫治不是信心奮鬥的最後目的,而是為生命前行預作準備。這段話,馬可福音寫的是:「去啊!你的信有救你!」(10:52)這句話有時間的延續性與指向性:「你的信」–過去式;「有救你」–現在式。「去啊!」–未來式,這些時態的主詞、受詞同一人,也就是巴底買生命情境的轉折與展延–從過去停駐一地的瞎子轉為今日可以起身而行的明眼人。應許巴底買結束悲慘人生,ㄧ個獨立自由的新生命,也是交付一個新未來。我們習慣將神蹟奇事看作是為個人性;單一性的事件的需求而召請,或是把它視為上帝/神明外力性介入;違背自然律的結果,並以其有效性作為信心真確性的驗證。

耶穌與巴底買的對遇,信心與醫治的宣示,以及台南神學院禮拜堂有一排文字寫道:「非爾選我乃我選爾命爾結實而實恆在」(約翰15:16)時時提醒學院師生謹記受揀選的神聖以及目的。我們都是卑微的人,本不配站立上帝面前,但是上帝卻揀選我們為他所用。猶如耶穌呼召巴底買,憐憫、醫治,我們也都是蒙上帝憐憫、受揀選的肢體。再者,從群眾因耶穌接納巴底買,他們對待的態度也跟著轉換的效應,也教導我們知道,受揀選不只是個人生命的改變,也是關乎週邊人群–親友、朋友、的見證,以及改變社會環境的力量。

耶穌公開宣示巴底買從信而得救、得醫治,可以「去啊!」這句話是醫治的的應許,也是巴底買生命轉化的宣告,而這一切全來自他的努力、追求,與耶穌建立人格性的關係的結果。巴底買不只是身體缺陷的補全,也是生命情境的轉折,從此以後他看得見行得遠,可以自由來去而不受拘束,更重要的,他可以不再仰仗別人施捨,甚至可以從被幫助的人,轉換成為幫助別人的人。所以得醫治不是個人需求的滿足,更不是達到目的之後關係就終止,巴底買有自己的努力,有耶穌的憐憫,更重要的他也從耶穌的應許得到新的生命。

結論
信心帶來神蹟、醫治的大能不是概念與口號,也不是一時ㄧ刻的激情感動,乃是整體生命處境與方向的新立。而是透過人格性的生命連結,有連動性與針對性的意志行動與爭戰而來。上帝的神蹟大能不是為一己之需,一事之用所召請,而是為集體覺醒與教導,並應許新的生命前景。信心達成的結果,應該有更上一層的信仰提昇,與信心體悟。而非停駐在特定性的關懷,更不應以此標榜重複傳誦,將上帝的神蹟奇事視為滿足私有性需求的信仰追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