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03服事的特權

20191103服事的特權

服事的特權

鄭仰恩 牧師

 

經文:以弗所書3.1-12

 

 

這是一段在保羅書信中經常見到的經文(在羅馬書、哥林多前後書、加拉太書、腓立比書都曾出現),保羅談到他對福音之本質(上帝的奧祕)的了解,亦即「藉著基督,不管是猶太人或是外邦人,我們都能夠在同一位聖靈裡來到天父面前」(亦參以弗所書2.11-22, 特別是2.18);另外,他也談到他受呼召成為「外邦人使徒」的職份。

不過,在今天的這段經文裡,保羅用更深刻的概念來闡述這樣的信念,我特別提出三點和大家分享:

 

  1. 保羅從上帝所領受的「奧祕」就是「福音」的本質:「藉著福音,外邦人得以跟猶太人同享上帝的福澤。他們是同一身體的肢體,並且分享上帝藉著在基督耶穌裡實現了的應許。」(3.6)

 

保羅指出,為了參與服事,上帝將極大的奧秘(mystery)啟示給他:藉著福音,外邦人得以跟猶太人「同為後嗣,同為一體,同蒙應許」(3.6,和合本)。請注意三個「同」(”together”)的表達。現代台語譯本則譯作:「外邦人通過福音通及猶太人平平作繼承人,平平屬一個身體,及基督耶穌結連平平承受上帝的應允。」確實,福音的本質與內涵是如此簡單易明,卻又如此容易被忽略,所以保羅說它是一個「奧祕」。兩千年前的猶太人無法理解並接納「外邦人也是上帝子民的事實」,今天的基督徒常常也會如此看待我們當中的「外邦人」。許多人還是錯誤地認知:上帝是「只有為著」、「專門為著」、「先是為著」XXX人而來的!(可參考初代教會的第一場論爭,徒15.1-2)

專研宣教歷史的當代學者沃爾斯(Andrew Walls)提到,在兩千年的基督教歷史發展中,一再出現的一種異端就是他稱之為「猶太化」(“Judaizing”)的傾向。這「猶太化」是什麼意思?這可以說是一種「自我中心」或「自我絕對化」、具有「排他性」的心態或思考方式:上帝是只是為著猶太人的,不是為外邦人… 是為著以色列人的,不是阿拉伯人或是巴勒斯坦人… 是為著福佬人,不是客家人、新住民或泰雅族或排灣族、布農族… 用更現代的經驗來說,上帝不是為著外籍勞工或外籍新娘(所謂「新台灣之子」)的… 上帝不是為著離婚或失婚的人⋯ 這份名單可以一直擴展下去⋯

可以確定的是,上帝絕對不會鼓勵或支持這種排他或「自義」的心態!

一百年前來到台灣的蘇格蘭宣教師梅監務發展出一個「普世福音主義」的信念,也就是福音是適用於所有的人的。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整體而言,所有的心靈都是類似的,人稱為外邦人(希臘人或羅馬人的),其實在本質上就是人性的。整體而言,福音的歷史就是人類心靈和思想的歷史,一直不斷地對自我解釋,直到人們逐漸體認啟示的意義。」從普遍人性出發的神學讓他建構福音的普世性基礎。

我幾年前指導一位神學生的畢業講道,他詮釋耶穌的「浪子的比喻」(正確地說,應該是「兩個兒子的比喻」)時提到:「我們本來是那個放蕩的小兒子,接受到父親的赦免和愛,但是我們被接納回到家裡以後,我們的身分卻變成那個長期和父親住在一起的大兒子。從此,我們不再為著罪人被赦免來歡喜快樂,我們反而開始思考,什麼樣的人才有資格和我們一起住在家裡。」確實,基督徒最大的誘惑就是當了基督徒以後就成為在家裡「自義」的大兒子,然後排斥他所認知在外面「放蕩」的小兒子。

 

  1. 服事是出於上帝的恩典,也是一種特權(3.7-8):保羅指出,由於上帝特別的恩賜(special gift),讓他成為福音的僕人。他告白:「我是最微不足道的,卻蒙上帝賜給我這特權(privilege,原文作「恩典」),成為分享福音的僕人!」

 

保羅在此所表達的,是另一個奇特的經驗。以「僕人」對照「特別的恩賜」,以「第一微小的」對照「無限豐富的福音」,以「服事」對照「特權」,這不是很奇特嗎?同時,不是很容易被誤解嗎?確實,特權是一個很奧妙的概念或運作模式。講到「特權」(privilege),我們可能馬上聯想到「政治上的特權」,也就是許多「濫用權力」的例子。其實,生活中也常會有各種的特權,我自己就有過這種特權的經驗(在「天母耳鼻喉科」看病的經驗)。反省起來,許多有權勢者(甚至包括醫師、牧師)常把人對他們的服務或尊敬當作「特權」,甚至濫用,這是很不應該的。

保羅告白,在信仰的體驗裡,基督徒或上帝的僕人只有一種特權,那就是「服事」的特權(the privilege/grace to serve)… 對基督徒來說,這是很重要但卻往往很難加以認知、學習的功課。

讓我以十年前過世的蘭大弼醫生(小蘭醫生)為例。我們都知道,在台灣中部地區的宣教,論到最能以具體行動來表現出對台灣的認同之愛的宣教師,當然要屬以「切膚之愛」聞名全台的蘭大衛醫生夫婦了。當時,在蘭醫生娘連瑪玉女士的主動提議下,老蘭醫生將其夫人的右大腿皮膚移植在病童周金耀右腿的創口部位上,實在感人至深。回顧起來,老少蘭醫生兩代夫婦服務台灣人一百年,竭盡心力,別無所求,讓人感動。

1998年,我趁著小蘭醫生回台灣時請他來和台灣神學院的師生分享信息,他只有短短的幾句話:「年輕人啊,要好好珍惜你們能夠服事他人的工作和機會,要記得,能夠參與服事,這就是上帝給你們的特權!」那是我第一次聽到「服事的特權」這樣的簡單聲明。後來,我有兩次到倫敦去拜訪他,更深深體會到他所謂的「服事的特權」的意義:很諷刺的是,他帶我到樓上房間時,兩間客房上面釘著「議長」和「副議長」的牌子,他問我:「你要住哪一間?」

在一個多禮拜當中,我每天一早就去倫敦收集資料,他總是要我回家吃飯,不管多晚,他要煮飯給我吃。然後,一有空他就帶我去附近鄉間他最喜歡的景點去體會他的美感,當我覺得很「歹勢」時,他說:「能夠服事你,是上帝給我的特權」。他對醫師娘高仁愛醫師(Jean Murray Landsborough)的深厚感情,也讓人深深感動。我們都該記得:這位偉大的醫療宣教師,也是一輩子謙卑服事人的人格者,他臨終時最後交待的話是:「毋通袂記得散鄉人!」

藉著永遠服事他人的生活和態度,小蘭醫生告訴了我們什麼叫做「特權」!

 

  1. 第三,保羅提到:教會的責任就是在現世代(也是每一個時代)裡顯明這個關於「基督的無限豐富」的福音(3.8),也就是有關於上帝的「各樣的/多元的智慧」(3.10),它的終極目的是:在基督裡,我們得以「坦然無懼地來到上帝面前」(3.12)。

 

這一點事實上是回應前面的第一點,上帝的福音不應該被「猶太化」、「獨佔」或「專屬(專賣)」!她既是開放、多元的,自然會展現豐富多元的面貌。確實,教會所見證的福音應該是豐富、多元的,藉著不同的族群、文化、語言、性別、生命經驗、生活見證來展現,在不同中呈現豐富與自由,也因此,我們的信仰經驗與反省也應該是豐富多元的!在基督裡,讓所有的人都毫無差別地、沒有懼怕地來到上帝面前,坦然無懼!

前面已經提到的梅監務牧師主張,我們必須在每一個時代不斷地重新發現福音的本質。換句話說,福音永遠是需要在動態過程中重新學習和理解的,有時甚至必須是在離開自己熟悉的故鄉、跨越疆界的處境中才能體認。對梅監務而言,他正是在宣教實踐的過程中重新發現了福音的價值。

論到這點,我們也必須時時反省自身偏差的觀點或認知,更不要輕易地以為自己的想法或作法就是最好的、絕對的。舉例來說,很多人都以為成功、勝利,或是擁有財富或物質享受才是福氣,也往往以此為見證,以為如此才可以感動人、吸引人。事實上,這種說法或許能夠達成一小部分的訴求,然而,真正能觸動人心的,往往是理念剛好相反的見證,也就是在苦難或不公義的處境中保有信心、不被擊倒、堅持信念,以及成長、覺醒、轉化、甚至勇敢回應的信仰經驗。要記得,所羅門王的榮華富貴,可能比不上野地的小花,也不會比約伯的苦難經歷更感動人。這也是保羅在本段經文的結尾所見證的:「請恁毋免因為我為著恁受苦來艱苦心;其實這是恁的光榮」。

各位弟兄姊妹,讓我們再一次深思上帝對我們的呼召,這是出於上帝特別的恩賜,也是上帝所賜的恩典與特權,讓我們做為基督徒,每個人都可以成為「福音的僕人」,成為「服事者」,儘管面對各種的艱難和挑戰… 感謝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