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7為基督做一件美事

20200517為基督做一件美事

為基督做一件美事

馬可14:3-9

聖詩:3、373、521

啟應:61(弗2)

上一個世紀偉大的人物之一,就是Albert Shweitzer 史懷哲博士。他是一位很有學問的人,三十歲以前就已經獲得了三個博士學位,即哲學、音樂、神學博士學位。只要他用任何一個博士學位,就可以在歐洲的上流社會裏享受榮華富貴,過著優裕、舒適的生活;但這一位非常有學識與才能的學者,竟然志願到非常落後的非洲作醫生來照顧那些貧窮的黑人。在現代的加蓬國(Gabon)的蘭巴雷尼(Lambarene),潮濕的叢林中,他建了簡陋的芧草屋作醫院。那裏既沒有電、汽車,又沒有現代化設備;但他在那裏作醫生,一直到他死為止。他不是用嘴吧,而是靠著他的醫學知識和熟練的技術,來傳播基督的福音給非洲的黑人。他用實際的行動來見證上帝的愛。我們可以說,出於內心豐富的愛心,他把自的香油膏「浪費」在落後的地方,通過犧牲享受富裕的生活在黑暗的非洲具體地表現了上帝的憐憫。這樣的事情,就是我們今天所讀經文中,耶穌所談論的事情。

一、浪費是美麗的事嗎?(Wasting Is a Beautiful Thing?)

在這裏所提到的西門,不是法利賽人西門,這位西門他邀請耶穌到他的家吃飯,主要是要羞辱耶穌。今天所提起的西門是另外一個人,是一位曾經長過痲瘋病,但被耶穌醫治,得到痊瘉的西門。出於感激之情,他邀請耶穌和他的門徒到他的家裏吃飯。

當他們吃飯時,突然有一位婦人帶著一瓶名貴的香油膏進來,打破香油膏的瓶子,而後把香油膏全部倒在耶穌的頭上。在場的人看了,都傻了眼,認為這是毫無意義的浪費,是很不可思議的事情。

因此,耶穌的門徒就直接問耶穌:「為什麼要浪費這麼珍貴的香油膏?」他們對這一位婦女的浪費以及耶穌容許她如此浪費,無法理解,而且感到生氣。他們的感受和想法是可以理解的,因為照顧窮人的責任是落在這些門徒們的肩頭上。他們認為如果變賣這一瓶香油膏,所得到的錢,可以直接幫助不少貧窮人,減少他們的痛苦。

但耶穌向他們說:「由她吧!為什麼為難她呢?她在我身上做的是一件美事。」我相信耶穌的門徒聽到這一句話,更不了解了。浪費珍貴的香油膏怎麼會是一件美事呢?耶穌並沒有說:這是一件美妙的事情,是一件道德的事情,或者說:這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是一件偉大的事情。

當門徒們還在疑惑時,耶穌繼續說:「她所做的,是盡她所能的;她是為我安葬的事把香膏預先澆在我身上 。」(8節)。當耶穌把婦人所作的事情跟他的死連在一起時,澆香油膏在耶穌頭上,變成膏耶穌的屍體的象徵行為,而香油膏是活著的人送給死去的人最後的禮物。

到這個時候,整個事情完全改觀。耶穌把人們以為奇怪、不合理的事情完全改變:這一位婦人可能帶著對耶穌的幻想來見他,但耶穌轉變她的奇特行為成為神聖的葬禮憑弔。耶穌的門徒也從疑問、不信中看到上帝更加不合理的計劃,那就是被膏為聖的彌賽亞必須要「浪費」他本身,要-被釘在十字架上,才能成為基督。換言之,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被浪費掉,才能成為上帝所膏的基督。這是上帝的攝理,是難於理解的上帝的真理。這一位婦女從幻想中,門徒們從疑惑中,碰到了這個攝理,因而改變了他們的人生。

所以,耶穌所說的美事,不是一種靜態或被動的事情,而是一種行動。耶穌並不否定靜態的東西的美麗和價值。我相信他不會說那些可以擁有的東西,如房子或汽車是邪惡的;或者可以用眼晴去看的東西,如圖畫或晚霞是醜陋的,或者可以用耳朵聽的東西,如音樂,是敗壞的東西。耶穌並不否定這些東西的價值。這些可以擁有、欣賞、感受的東西,是美麗的,因為這些東西使我們看了、聽了就讚嘆不己,讓我們的內心充滿溫馨、喜悅、盼望。

只是耶穌在這個故事中,指出另類的美麗事物,那就是一位婦人把她所帶的香膏打破,澆灌在耶穌頭上,使那一位婦女本身以及門徒們都改變了。這是美麗的事的本質與意義。事實上,一個人的改變,不是別的,而是神蹟。當我們看到一個人真正的改變,我們有說不出的驚嘆、興奮、滿足和快樂,也讓我們本身得到改變和救贖。這就是耶穌所說的美麗的事,是美麗的本質(The essence of beauty)!

二、為基督的緣故浪費(Wasting for Christ’s Sake)

為基督的緣故浪費香油膏是一件美事,這一位婦人出於對耶穌豐富的愛的感激,打破她珍貴的香油膏,並且膏在耶穌的頭上,因而成為有意義的事情。耶穌也對婦人所作的事情,給予豐厚的回應和稱讚。所以,沒有豐富的愛,在我們的生命中,在別人的生命中,不可能產生美麗的事情。

今天,這一件美事擺在我們的面前,向我們挑戰:我們為了耶穌基督的緣故,有浪費我們的香油膏嗎?你可能會說:我一生的時間都花在這個教會裏,難道我為耶穌基督的緣故浪費我自已還不夠嗎?但是問題是:你是怎樣浪費的?你所拿出來的香油膏又是怎樣的香油膏?你真得是為了耶穌基督的緣故浪費你自已嗎?或者你只是為了自已來浪費別人呢?

不少基督徒對這樣的挑戰性的問題,盡量迴避,因為這樣的問題會讓他們感到不舒服。為什麼會感到不舒服?因為教會已經變成他們要消費的地方,而不是因基督的緣故要浪費自已的地方。

今天,教會已經深深受到消費主義的影響,不少人來到教會就像狂購物中心一樣,在這個教會裏找不到他們所需要的節目或活動,不能滿足他們的需要,就跑到別的教會去找。他們來教會有附加許多不同的條件:比如,那個教會有很好的音樂,所以我才去那個教會。你附加了一個來教會的條件。那個教會的教育設備與節目很好,所以我去那個教會了。另一個附加的條件。那個教會的牧師很會講道,我很喜歡聽,能夠安慰我的心,另一個附加條件。那個教會有很多人,你不用擔心有人找你負擔教會的工作,你就帶著那個附加條件去了那個教會。人們有很多理由附加在他們來教會的事情上。

當然人們有這個權利去選擇他所要加入的教會,但是來教會絕對不是只想得到滿足的地方! 我一再的說過:教會是要學習怎樣付出、犧牲的地方,而不是只是要獲取、得到什麼的地方。耶穌講的很清楚:「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因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喪掉生命;凡為我和我的福音喪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馬太16:24-25節) 。這是福音的核心,也是教會的本質,也是我們來教會的唯一理由。基督的教會不是要消費的地方,而是為了基督的緣故要浪費自已的地方。

如果你只是想在教會裏得到你所所想要的事物,我想你只是一個很自私的人,也違背了基督的教訓。你作基督徒的生命只不過是一個像死海一樣:只獲取而沒有給與。死海每天有好幾萬噸的約但河的水流進來,但它沒有出口,無法排水出去。但死海的湖水每天被陽光照射、水份被蒸發,留下不少的鹽份、瀝青等化學物質在湖中。所以,湖裏沒有任何生物可以生存,它是一個沒有生命的湖。

有些基督徒的生命,就像死海一樣:上帝的祝福、恩惠、赦免、憐憫,像約但河的水一樣流進到他們的生命中,但他們獨吞,沒有分享出去。結果,上帝所賜給他的一切都被蒸發掉。因此,留在他們生命中的東西,只不過是很鹹的鹽份和污黑的瀝青。他們的內心裏充滿惡毒、自私、自我中心、害怕、懷疑、不信任、憂慮、煩惱,沒有喜樂與平安,也沒有仁慈與憐憫之心,也不懂得怎樣以憐憫和仁慈對待別人。這只不過是一個枯死的生命,這樣的生命也會枯死別人的生命。

三、愛鄰舍如同自己(Love Your Neighbors As Yourself)

我們可以說,犧牲是讓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社會,一個教會, 一個國家或世界得以長存,永續發展下去的動力。如果你想要有一個豐盛的生命,那就請你不要只想到自已,想想別人的需要吧!你想讓你的家庭充滿和諧與幸福,那麼就請你,從你開始:不要只想到自已的需要,多為家庭其他成員的需要去想吧!你想讓我們的教會增長嗎?那就請你不要只想到自已的需要,多去關懷別人吧。這就是耶穌所說的:「愛人如已」的教訓。只有遵從這樣的教訓,我們才能得到永生,人類才能繼續存在下去。

「愛人如已」(或愛鄰舍如同自已),不是空談,而是人類得以繼續存在至今的基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希特勒屠殺了六百多萬的猶太人。一位猶太醫生Victor Frankl ,被關到最殘酷的集中營「奧斯維茲」(Auschwitz – 是波蘭西南部的一個城市)。一旦被送到這裏,幾乎沒有生還的可能與希望。但他被送到這裏時,決定要活著出去,不要死在那裏。所以他細心觀察求生之道,發現一個非常重要的秘訣:他發現到集中營中能夠耐久,活得比別人久的人,不是那些身體強壯,有辦法去搶奪別人的食物來充飢,搶奪別人的衣服來禦寒的人。而是那些用愛心對待別人的人:有人餓了,就拿自已的一部份食物給別人;有人因天氣太冷,衣服不夠禦寒,一直發抖,就拿自已的衣服給他穿;有人傷心失望,就來安慰、鼓勵他們。這樣的人活得比較久,能夠熬過惡劣的環境與痛苦。倒是那些身體強壯,只會強別人的衣服、食物的人,不僅無法熬過痛苦,也很容昜病倒、死去。

Victor Frankl 說:耶穌基督所說的「愛鄰舍如同自已」這樣的教訓,能夠幫助人熬過惡劣的環境,能夠支持人們在絕望的情況中看出希望。人類歷史證明這一點:希臘、羅馬 的文化與文明不能持久,因為裏面充滿暴戾、慘酷、欺詐,失去人性。中國的朝代不斷的更替,乃因朝代是建立在武力、爭權奪利的基礎上。今天在阿拉伯國家中那些獨裁的暴君,一個個倒下去,因為暴力加速一個人或國家的滅亡。

聖經一再強調:唯一能拯救這個世界與人類的就是基督的愛,要拯救這個世界和人類的方法就是實行耶穌所說的:「愛鄰舍如同自已」(路10:25-28;太 22:34-40;可12:28-34)。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與此同理,一個增長、興旺的教會就是教會裏面充滿「愛鄰舍如同自己」的弟兄姊妹。他們走出教會的門外之後,默默無聞的在社區裏犧牲自己,為基督的緣故浪費自已,來服事別人。 除了遵從耶穌基督的教訓,教會沒有其他增長的辦法與方法。假設我們的教會沒有增長,我們可能需要好好反省,就是聖經所說的悔改。

結論

我剛開始講道時所提到的史懷哲博士,曾經說過一句話,他說:「我們每一個人的心裏,都應該有一個「蘭巴雷尼」(Lambarene)。蘭巴雷尼就是史懷哲博士犧牲自已,浪費自已的地方。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為了這個目的,上帝在1946年同樣差派了孫雅各牧師來建造一所培育原住民牧者的教育機構。從那時起,他就將原住民所建造的這所神學院成為為基督破碎生命的地方,之後有無數的牧者效仿這樣的精神;特別高俊明牧師,依照他的家庭身世,可以過很好的生活,有一份高尚的工作以及社會地位,然而他從一位生活優渥、注重外表的少年,慢慢蛻變成外表樸素、內心堅強、有著無比意志力的青年。他原先希望能夠辦孤兒院,但卻在神學院畢業前夕,因為聽到原住民地區嚴重缺乏傳道人,而轉變了方向。他想:向原住民傳道,是一條比辦孤兒院更窄、更少人走的路,因為原住民是法憲之外、帝國主義被遺棄的一群人,他認為上帝的旨意可能在此。於是他志願成為山地巡迴傳道,主要在屏東、高雄地區活動。四年後,他按立為牧師,1957年受邀擔任玉山神學院的教師,並在同一年出任院長,擔負起原住民教會培育傳道人的重責大任;因此,不僅僅讓原住民在最艱難的時期可以在外力強大的壓迫下活出一條生路,甚至不讓台灣原住民成為社會上的孤兒。高俊明牧師的蘭巴雷尼在玉山神學院,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更難能可貴的是一直到今天她(玉山神學院)仍然擔負起原住民的神學教育,乃是因為有眾教會的弟兄姊妹們的關心、代禱與奉獻,才使得從這裡被培育的傳道人成為教對會的祝福,成為讓人感受到上帝臨在、仁慈與憐憫的傳道者,甚至被牧養的信徒們從教會出去後,能夠分享從上主那裡領受的仁慈、憐憫、包容和赦免給別人。雖然你們沒有在花蓮的鯉魚潭的玉山神學院從事神學院機育,但是透過你們的代禱、支持、奉獻,也等於和我們一起在這塊美麗的山上花園從事神學院教育,感謝大家關心玉山神學院的神學教育事工,謝謝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