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2得救的樣貌

20230312得救的樣貌

得救的樣貌 啟示錄21:1-8

今天早上我們一起聆聽的經文是啟示錄21章的開頭一段,第1節一開始就說「我又看見」,是啟示錄最後一個七的循環,七個看見當中的最後一個看見,也是整卷書所描述「上帝救恩的實現」。
所謂上帝救恩的實現就是:「新天新地」,宇宙全新的結構。在這個結構中,那令人畏懼、帶來混亂與毀滅的「海」不復存在。並且還有一個「新耶路撒冷」的聖城,由天而降。為此,由天上寶座所出的聲音宣告:「神的帳幕在人間」,所蘊含的意義「上帝與人同住」被強調了兩次。因為「他們要作他的子民,神要‥‥作他們的神」。這樣的宣告讓人回想出埃及時,上帝所宣告他拯救百姓的目的,「我要以你們為我的百姓,我也要作你們的神」(出6:7)。上帝的手伸入世界,進行拯救,目的就是讓自己和得拯救的人成為「神 — 百姓」的關係。上帝的拯救就是為了建立一群屬祂自己的百姓,由這群人組成一個合祂心意、服事祂的社會、國家。
因此,這個群體的狀態就是「上帝與他們同在」。「上帝同在」可說是聖經中最高級的祝福,無論在舊約或新約。這也是上帝給予領受祂召命的人最有力的應許。這項應許不僅在族長(以撒)的呼召,也在摩西奉命前往埃及的時候,士師基甸也在蒙此應許後出征。只是,並非所有聽見應許的人都做出正面的回應。以賽亞書第7章記載著,亞哈斯任猶大王的時候,亞蘭王與北國以色列王聯手攻擊猶大國,令亞哈斯十分恐懼,向亞述求援。上帝差先知以賽亞前去勸說,要亞哈斯信靠上帝,而不是亞述。亞哈斯不肯,先知以賽亞對他說:「主自己要給你們一個兆頭,必有童女懷孕生子,給他起名叫以馬內利」(賽7:14)。「以馬內利」就是上帝與我們同在的意思。但亞哈斯卻選擇拒絕上帝的應許,執意向亞述王乞求幫助,最後淪為亞述的附庸。
馬太福音書中耶穌降生的故事裡,天使向約瑟顯現時所說,「這一切的事成就是要應驗主藉先知所說的話,說:必有童女懷孕生子;人要稱他的名為以馬內利」(太1:22-23)。面對這樣的應許,約瑟選擇正面回應,不過,這樣的回應是需要付出代價的,或許是他人的責難,也或許是背負道德的羞恥。正如同今天的經文所示,並非所有的人都能進入上帝同在的福份,「膽怯的、不信的、可憎的、殺人的、淫亂的、行邪術的、拜偶像的,和一切說謊話的,他們的分就在燒著硫磺的火湖裡;這是第二次的死」(21:8)。也就是說,那些沒有以上帝喜悅的生活方式來回應的人,是不配得到上帝同在的福份的。唯有那些願意持守上帝的道,忠實、誠信活出耶穌基督的見證的得勝者,才能承受上帝同在的家業。
在出埃及的故事中,上帝拯救百姓脫離為奴之地,為的是讓他們成為他的百姓。啟示錄的作者更進一步指出,凡堅守立場、以信仰克服所面對的困境的人,不僅可以像以色列一樣,和上帝建立起「神 — 百姓」的關係,還能更進一步獲得「子女」的身份,「我要作他的神,他要作我的兒子」(21:7)。身份的確立(無論是百姓還是子女),是與上帝建立合宜關係的關鍵。因此,啟示錄的作者用了一個十分有趣的類比:等待丈夫迎娶的新娘。新耶路撒冷像「新婦妝飾整齊,等候丈夫」(21:2)。
一位現代的讀者很難掌握這個類比所要表達的意涵,因為對現代人而言,結婚是兩個年輕人共組家庭的起點。有些比較有獨立思想的女性,甚至很難接受「嫁、娶」這樣的婚姻觀,認為婚姻應該是兩個人結婚,而不是女嫁男娶。但對古時候的人而言,婚姻就是嫁娶,男方娶女方進門,女方嫁入男方家。結婚對一位女性而言,是身份徹底的改變。在台灣的婚俗當中,新娘在上花轎或新娘車之後,要做「丟扇子」的動作。這項習俗後來被誤解為,女孩子要出嫁就必須將小姐脾氣丟掉,台語稱為「pàng sèng-tē」。其實,它的本意是放棄姓氏,「pàng sìn」,因為台語中的「扇」與「姓」同音。藉著這個動作,新娘被提醒,從此刻開始,她的身份從此徹底改變,不再是娘家的人,而是夫家的人。
聖城耶路撒冷所代表的是蒙受上帝救恩的群體。身處當中的每一個人要確切地知道自己的身份已經改變,不能再降服於肉體、情慾,而應降服在上帝的治理,成為祂的百姓;不能再屬於世界,因為已經是屬上帝的兒女。確立自己新的身份是屬於上帝的,就當讓上帝所喜悅的價值(公義、慈愛、憐憫)落實在我們的生命中,實踐在我們的群體裡面。這也是上帝同在所要呈現出來的景況。